勘探与开发|地震勘探中的"火眼金睛":AVO技术如何揭开地下秘密
来源: | 作者:Colchis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11 | 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地震波就像地球的"CT扫描",但传统方法只能拍出黑白照片,而AVO技术却能通过分析地震波的"表情变化",让地下岩层和油气藏"开口说话"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这项技术的神秘面纱!

什么是AVO?
AVO全称"振幅随偏移距变化"(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),是地震勘探中的一项核心技术。简单来说,当地震波从不同角度射入地下岩层时,反射波的振幅会发生变化。AVO技术通过捕捉这种变化,反推出岩层的弹性参数(如纵波速度、横波速度、密度等),进而判断岩性甚至识别油气藏。
AVO为什么能"看"到油气?
关键在于泊松比——一个反映岩石物理特性的参数。当岩层含气时,纵波速度会显著降低,而横波速度几乎不变,导致泊松比大幅下降。这种变化会引发AVO响应的异常:含气层的反射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强,而常规岩层则相反。这种"反常"现象,正是AVO识别油气的核心依据。
AVO技术如何工作?
1. 数据采集:地震勘探中,通过不同炮检距(震源到检波器的距离)记录地震波,形成共中心点道集(CMP)。
2. AVO分析:对CMP道集中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进行拟合,得到截距(P)和梯度(G)两个关键参数。

  • P剖面:反映垂直入射时的反射振幅,与波阻抗差相关。
  • G剖面:反映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率,与泊松比差相关。

3. 属性提取:通过P和G的组合,可生成泊松比差值剖面、横波剖面、碳氢指示剖面等,进一步揭示地下信息。
AVO技术的"实战案例"
天然气勘探:在我国西部某盆地勘探中,AVO技术成功识别出含气砂岩。叠后地震剖面显示"亮点",且叠前道集为Ⅲ类AVO特征,即清晰揭示了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大的特征,最终钻探证实了气藏的存在。
下图为已钻井道集AVO特征分析剖面,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气砂的顶部测井正演道集为典型的Ⅲ类AVO特征(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大),井旁分偏移距叠加道集也是Ⅲ类AVO特征;而水砂的顶面无论振幅强度,还是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幅度均明显弱于气砂。
Image
结合上述已钻井AVO分析结果,我们提取了工区多口已钻井井旁分偏移距叠加道集,发现气砂均为明显的Ⅲ类AVO特征,水砂无明显AVO特征。为此我们在叠后成果剖面有“亮点”,且分偏移距叠加道集上具有明显Ⅲ类AVO特征的地方部署了一口新井,最终取得了成功。
Image
AVO技术的意义
AVO技术不仅提高了油气勘探的成功率,还减少了勘探风险。它让我们能够从"看得到"到"看得懂",甚至"看得准",是地震勘探领域的一项革命性突破。
结语
AVO技术就像地震勘探中的"火眼金睛",通过分析地震波的细微变化,揭示地下岩层和油气藏的秘密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AVO将在能源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为我们打开更多未知的地下世界!